通读屋 > 穿越小说 > 逆势屠龙 > 第1193章
退一万步讲,就算京营支持,依靠残酷手段,压制文官,稳定住了京师,但江南呢?江南的士风和礼制可比北方强烈多了,朱慈烺敢玄武门,江南士绅就敢派兵勤王,营救崇祯帝,尤其南京还有一个兵部,还掌握相当的人马,到时天下大乱,大明内部激战,建虏和流贼趁势再起,朱慈烺岂非成了历史的第一罪人?他穿越以来的所有努力,岂非都变成了一场空。

因此,玄武门之变,断断不可行!

不论现在,还是将来。

萧汉俊,太想当然了。

或者说,他想法太大胆了,几乎超过了一个文臣应有的分寸,这样大胆的想法,是永远不可能在吴甡张家玉这些科榜进士的口中听到的。

虽然萧汉俊不是举人进士,但毕竟是一个读书人,他脑中何以有这么大胆,但细想却根本难以实施的策略,难道他不知道文官体系的顽固以及天下百姓,对子造父反的反对?

玄武门之变,并非是唐太宗的闪光点,而是他一声的污点,若非是有后来的雄才大略,贞观之治,唐太宗必然和隋炀帝一样,都是千古的恶名。朱慈烺虽然对崇祯帝可能的“压制”,已经有所警惕和准备,但他却绝不想通过玄武门之变这种激烈无比、有可能惹起天下动荡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意图。

原因很简单,他太子之位,稳如泰山,崇祯帝或会压制他,但绝不会废除他,他没有当年李世民身处险境、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的危急,因此也就不需要去承担玄武门的巨大风险。

一旦失败,他太子之位不但不保,而且还会身败名裂,逆转之志,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
萧汉俊太激进了。

朱慈烺久久沉思,不说话。

萧汉俊脸上的红潮正慢慢退去,眼中灼热燃烧的火焰,也渐渐熄灭,从太子殿下冷静不回应的气氛中,他意识到,太子殿下对他的提议,是不支持的……

“起来吧,此事再议。”朱慈烺缓缓道。

萧汉俊慢慢起身,脸色恢复了平常的冷静和不羁。

……

萧汉俊之后,朱慈烺又见了一个人。

火器厂主管太监刘若愚。

如果说,萧汉俊的军情司负责外,那么,刘若愚就是负责内,内廷有什么消息和动静,都由刘若愚负责。

刘若愚四十年的老监,在宫中人脉广泛,有他传递消息,朱慈烺可以知道一些萧汉俊探查不到的消息。

“张缙彦……”

听完李若愚所说,朱慈烺脸色异常冰冷。

……

第二日早朝,卯时,东方还没有现出鱼肚白,太子朱慈烺就准时出现在午门--虽然刚刚带兵归来,车马劳顿,风尘仆仆,按理应该是休息几日的,但皇帝父亲宵衣更食,日日为国操劳,他这个太子又岂敢偷懒?

太子驾到,早已经在午门前等候的百官群臣,急忙上前见礼。

首辅周延儒,一如既往的深沉,对着太子躬身行礼,淡淡笑,不亲近,但也不疏远。

其他官员都依次行礼。

虽然没有人明说,但朱慈烺却知道,流言和童谣,依然在影响着他们。蒋德璟范景文分明是眼里有话,但却不能说出来,其他各臣,也都用眼神在说着什么。

而在群臣中,朱慈烺特别留意了两个人,一人是广东道御史杨尔铭,另一个则是兵科给事中张缙彦。

此时建虏入塞之战中,武人中,周遇吉王辅臣最出彩,而文官之中,史可法和杨尔铭的表现令朱慈烺眼前一亮,原本,朱慈烺对史可法统帅技能,是不敢恭维的,史可法是直臣,也是清官,历史上,在担任安庆巡抚和漕运总督之时,史可法倒也曾经显示出一些带兵之能,因而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。甲申之变后,北方混乱,作为南京兵部尚书,掌握江南兵权,史可法本应该有所作为,奈何史可法在拥立福王的事情上,犹豫不决,政治斗争中,缺乏手腕和权谋,不但在拥立福王的事情上失了分,而且很快就被马士英排挤出了南京,被逼到江北督师、

政治上,史可法优柔寡断,军事上,史可法督师江北,一败糊涂,建虏大军来袭,江北十几万大军毫无抵抗,分崩离析,作为督师,史可法责任难逃。虽然在风骨和气节上,史可法毫无瑕疵,令人尊敬,但其政治和军事能力却不能让人放心。

所以,五千漕运兵被豪格的奇兵击败,消息传来之时,朱慈烺并没有太惊讶,只是叹息。

但史可法坚守河间府,弱兵弱将,顽强击退豪格大军的猛攻,却让朱慈烺重新认识了这一位民族英雄。

看来,史可法并没有那么差,他带兵统军,还是有一定能力的。

河间府之所以能反败为胜,史可法的誓死坚守是基础,而杨尔铭的奇谋是关键,若没有杨尔铭的谋划,豪格绝对不会大败。

如此智谋之人,朱慈烺自然要多留意。

当见到杨尔铭年轻英俊,年不过二十五之时,心中不禁叹服,果然是少年进士,未来前途不可量也!

这样的人,是参谋高才,有机会,要将他放在军事用途上。

明代官制,御史不是直接派任,而都是从地方优秀县令选拔而出的,杨尔铭在桐城县令的任上,击退流贼,表现优秀,因而被提拔为御史。正常情况下,磨砺五六年之后,就会再次外放,担任副省级的官员,又或者进入六部,以杨尔铭之才,定可有所作为。当年,于谦就是在御史任上,一辩成名,最后成为兵部尚书的。

像是感觉到了太子殿下的注视目光,杨尔铭微微行礼。

杨尔铭之后,就是张缙彦了。

和杨尔铭不同,张缙彦给朱慈烺的印象却是恶劣。

历史上,张缙彦能从一个七品言官,一跃成为二品的兵部尚书,连升七级,靠的就是一张嘴皮子,用慷慨漂亮的言辞,忽悠住了崇祯帝,令崇祯帝以为,他真有逆天的才能,在大厦将倾,李自成逼近京师之时候。将其任命为兵部尚书,张缙彦对崇祯帝的建言,就有名的就是在开封之战后,他建议派人捞取周王府沉没在黄河河道中的财物,以解朝廷的财政困难。

这么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,竟然获得崇祯帝的同意,真派人到黄河里面去捞了。可知大明朝真是穷疯了,也可知,到了崇祯十六十七年的时候,崇祯帝已经是乱了方寸,慌了手脚。

这一世,因为开封之战的改变,张缙彦没有机会向崇祯帝进献他那“不拘一格”的想法。

但张缙彦却将童谣之事,告知了崇祯帝。

童谣在京师里传播了三日,朝野上下,人人皆知,但众人都心照不宣的选择了沉默,不论是为了保护太子,还是老谋深算、明哲保身。

连东厂和锦衣卫,都在犹犹豫豫,想着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再向崇祯帝透露,以免告密不成,反而被多疑的崇祯帝认为是在离间天家,但想不到,张缙彦这个愣头青,竟然迫不及待的将此事告知了崇祯帝。

现在,除了太子和司礼监的几个人,满朝文武都还不知道,崇祯帝已经知晓了童谣,他们都以为崇祯帝还蒙在鼓里,彼此心照不宣的依然在保守这个秘密呢。

和杨尔铭坦荡不同,张缙彦做了亏心事,心中很是发虚,站在一众言官中,低头不语,尤其不敢向太子所在的防卫张望。

“吱呀呀~~”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